凌叔华 编辑

中国女作家

凌叔华凌叔华

凌叔华(1900年3月25日—1990年5月22日),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

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1960年,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凌叔华选集》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凌叔华

别名:凌瑞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0年3月25日

逝世日期:1990年5月22日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

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县

代表作品:《女儿身世太凄凉》《酒后》

笔名:叔华、瑞唐、瑞棠、SUHOA、素心

人物评价

编辑

老作家的评价

凌叔华是一位气质娴、温柔、慈祥、谦逊、坦率而又热情的人,一些早年接触她较多的老作家,常谈起她的性格和为人。1967年,苏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华》一文里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人物纪念

编辑

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24号院,其旧时主人是凌叔华。后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胡同博物馆。

特别声明

长期以来,香港和南洋书市流传着署名“凌叔华”的长篇小说《梦里心声》和短篇小说集《柳惠英》,在一些工具书和评论家的文章里(包括我们编的《中国文学家辞典》征求意见稿在内),也都把这两本书列在她的名下。1981年5月16日,凌叔华在北京写给我的信中声明说:“《梦里心声》及《柳惠英》二书,均非我的作品。约十年前,我在《南洋商报》声明过一次:非我所作。(当时南洋大学学生寄我一册,问是否拙作)此二书的内容不详,故我不负责任。不料十年之后,二书仍在香港、南洋发售。我也管不得许多,因香港等未加入国际出版法机构,故可以横行无忌,作家也只好忍气吞声吧!(这真是“无本生利的生意”,令人敢怒而不敢言!万一内容卑鄙无聊,也只好忍受,版税一文不给还是小事。)实在是哭笑不得,你看有何办法!”后来有幸在北京华侨饭店一晤,她又特别强调那两本书不是她的作品。

结缘冰心

这是一封19年前,远在英伦的凌叔华写给冰心的一封信,信中流露出她漂泊异国他乡的晚年心境。今略加说明首次披露全信,也是对14年前的5月,凌叔华寂然离去的一份纪念。——作者题记

凌叔华和谢冰心同为1900年生人,五四新文学的女作家,燕京大学的同学。在她们漫长的一生中,有着很真诚的交往。1947年凌叔华随丈夫定居英伦之后(陈源出任中国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常任代表),便一直在海外漂泊;冰心1946年随吴文藻到日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几经波折回到了祖国。七八十年代,凌叔华多次回国观光,重新与冰心取得了联系,开始了她们晚年落日馀晖般的友情。

凌叔华漂泊海外,期间曾有过风光,甚至有过辉煌,比如曾经在英国、法国、美国和新加坡等地多次举办她的画展,她的天才绘画在有着文艺复兴传统的欧洲显示出绚丽的色彩,再比如,50年代初曾由英国荷盖斯出版社出版过她在吴尔芙的鼓励下写作的自传《古歌集》(Ancient Melodies傅光明译为《古韵》),曾成了当年英国的畅销书,并译成法、德、俄、瑞典等文字出版。但是,渐入老境的凌叔华,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现,原来她的朋友、她的文化、她的心灵之乡都不在这里,她有多少话需要诉说,有多少的时间需要打发,有多少的事情想要做而又不能,独处异国他乡所造成的孤岛般的苦恼与烦闷的情绪,随着暮年的走近而蔓延,并且越来越是强烈。而陪伴她的是(陈源先生于1970年3月谢世),位于伦敦亚当森街十四号四层小楼空旷的寓所,阴暗的客厅,客厅中清一色古旧中式陈设、字画、古玩,以及由此寄托的故国旧情的怀想。凌叔华这封写给冰心的信,便是表达了她晚年的这种心境。

冰心:

大作收到,吴文藻治丧委员会来示,十分难过。想到三年前回去,在你家午饭,文藻是如何健康安逸态度,只不过三两年,便已隔世,永远不能畅叙了!人生本来如梦如客,希望你在这苟酷无情的日子里,多想想快乐的往事,目前苦恼,努力忘记它吧!我本来想到今年十月回国还可以再找到一些老友相聚,以了心愿,不想只在一二个月内,先是郑林庄后是文藻,天道是无情的,还说什么?以前,我每次回国,总是一次比一次朋友少了,好比秋风落叶,一回相见一回稀了。

好了,你已经够难过,我不应再招惹你了!我现定十月二十左右回国,回到北京后,第一个要见的朋友是你,希望你可以拨冗见我。我俩可以瞎撩(聊)一番,五六十年前的老话、乃至于目前有趣有见解的闲谈,都没有关系吧!

你还记得你初回燕京时见了我面,你说笑话:“叔华,你知道熟语说的,江阴强盗(吴文藻为江阴人)无锡贼(陈源为无锡人),咱们俩命真苦,一个嫁了强盗一个嫁了小偷。”陈西滢在旁听了只好苦笑!现在想起来有如一梦了。

写到这里,我真想立刻飞回北京,同你瞎撩(聊)一些往事,以解心头悲戚。好在现在已经十月了,还有十几日便可相见。希望我住到复兴路大楼七层后,可以多多相见。我在此一肚子苦恼,谁也不要听,只好憋着气,过着惨澹的时日!

匆匆专问珍重不一

妹华上

十月六日

凌叔华的信落款只具月日,未记年份,应该是1985年。那年9月,吴文藻先生谢世,凌叔华的感慨也是因此而引发的。而凌叔华这种晚年的心境,我还能从萧乾、蒲薛风、顾毓王秀等人给冰心的信中体察得到,这些当年的友人,在相互之间的通信中,都非常关心远在英伦孤岛上朋友的凄寞晚年。凌叔华也很想回到北京,但她又不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起码她要住大房子,为此又耗去了晚年很有限的一些时间;她也曾争取过先父馈赠于她的四合院妆奁,希望政府落实华侨政策,归还她在史家胡同中的宅院。

叶落归根

当然,凌叔华终还是回来了,这次回来,真正成了叶落归根。1989年底从飞机上用担架抬下来,来年5月,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病逝于景山医院。那年冰心也已是90高龄,未曾参加凌叔华的葬礼,萧乾去了,给冰心写了一封长信,报告葬礼的有关情况,最后说:

……西滢的骨灰也已运来了,然后一道葬在无锡陈家茔地。

她飘泊半生,总算落叶归根。

为永久丰富完整纪念文学界奇女子“凌叔华”,特为凌叔华建立网上纪念馆供大家追思悼念!

下一篇 徐谟佳

上一篇 陈甜